






明确抽脂感染的病原体,指导临床合理有效的用药,并预防或控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。
1)抽脂术后出现局部红肿、热痛、渗出等感染症状。
2)抽脂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,或有异味。
3)感染症状持续不退或加重,或伴有全身症状,如发热、乏力等。
1)血常规检查:白细胞计数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、血红蛋白、血小板计数等。
2)血培养:确定感染病原体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。
3)局部组织培养:确定感染病原体。
4)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:革兰染色、Ziehl-Neelsen染色等。
5)X线检查:了解感染范围和程度。
6)超声检查:了解感染程度和范围。
7)CT检查:了解感染累及范围和程度。
8)MRI检查:了解感染累及范围和程度。
1)抽血前应禁食8-12小时。
2)局部组织培养前应消毒皮肤并取无菌组织。
3)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前应清洗伤口并取无菌分泌物。
4)X线检查前应去除与检查部位相关的金属物品。
5)超声检查前应排空膀胱。
6)CT检查前应去除与检查部位相关的金属物品。
7)MRI检查前应去除与检查部位相关的金属物品。
1)血常规检查:白细胞计数升高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,提示感染存在。
2)血培养:可确定感染病原体,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。
3)局部组织培养:可确定感染病原体。
4)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: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细菌;Ziehl-Neelsen染色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。
5)X线检查:可显示感染范围和程度。
6)超声检查:可显示感染范围和程度。
7)CT检查:可显示感染范围和程度。
8)MRI检查:可显示感染范围和程度。
1)抽脂感染的治疗应根据感染的病原体、感染的程度和范围、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,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2)抽脂感染的治疗应早期、足量、规范,防止感染的扩散和加重。
3)抽脂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4)抽脂感染的治疗后应注意预防感染的复发。